——丁謙翰墨里的家國氣象
■姚春雨
沙潁源長汗青有序昭先圣
陳州韻古玉版無聲映后人
丁謙撰聯(lián)書寫
沙潁河水湯湯東流,陳州大地上墨香氤氳。著名軍旅書法家丁謙先生為《周口日報》創(chuàng)刊35周年揮毫題寫的賀聯(lián),猶如一曲穿越古今的贊歌:“沙潁源長汗青有序昭先圣,陳州韻古玉版無聲映后人。”這副飽蘸深情的聯(lián)作一經(jīng)網(wǎng)絡展示,便引動四方共鳴。細細品讀,此聯(lián)不僅凝結著書法藝術的精魄,更涌動著赤子還鄉(xiāng)的文化血脈,將一方水土的千年文脈與當代報人的使命擔當,都融進了這淋漓酣暢的翰墨之間。
筆墨蘊鄉(xiāng)愁,當屬沙潁陳州的千年回響?!吧碀}”與“陳州”二詞,是丁謙為家鄉(xiāng)量身定制的文化密碼。沙潁河作為周口的母親河,自洪荒歲月奔流至今,滋養(yǎng)了伏羲畫卦、神農播谷的遠古文明。那“汗青有序昭先圣”,正是對這片土地上先賢圣跡的深情回望——伏羲于畫卦臺“悟陰陽,一畫開天”,神農在五谷臺“丹鳥銜禾惠蒼生”,孔子困厄時仍于弦歌臺“七日糧絕歌未止”。歷史如沙潁河水,在丁謙筆下一瀉千里,喚起周口人血脈中的集體記憶。
陳州古韻,在“玉版無聲映后人”中化為永恒。玉版,是書簡的雅稱,更暗喻著報紙作為新時代的文化載體。丁謙以墨為媒,將《周口日報》三十五載的書寫,與太昊陵前千年古柏的年輪、弦歌臺上不滅的誦讀聲疊印在一起。當讀者凝望聯(lián)語,仿佛聽見孔子厄陳時弦歌不輟的回響,看見蘇東坡兄弟在讀書臺吟詠唱和的身影。這一聯(lián),是文明的薪火相傳,更是游子對故土最深沉的致敬。毫端見乾坤,可視為新古典主義的筆墨交響。作為軍旅書法家的代表,丁謙書法深得“書道猶兵”之精髓。此聯(lián)創(chuàng)作堪稱其藝術理念的集中綻放:筆勢如江潮奔涌,中鋒行筆似“高山墜石”,側鋒取妍如“輕云舒卷”,提按頓挫間可見“萬毫齊力”的榜書功底。結體架構如行軍布陣,疏密有致,在“險絕”與“平正”間達成孫過庭所推崇的至高平衡。墨色似云霞幻化,枯潤濃淡一任自然。從“沙潁”二字的飽滿豐潤,到“映后人”的飛白蒼勁,宛如沙潁河從源頭活水到入淮浩蕩的歷程寫照。這種“無意求佳而自佳”的境界,正是丁謙數(shù)十年師法歐陽詢楷法、深研“二王”行草后達到的化境。氣韻若松風入懷,全篇洋溢著魏晉風度的書卷氣息。丁謙書法向來以“典雅沖和”著稱,此聯(lián)雖氣勢雄渾,卻無劍拔弩張之態(tài),反在“玉版無聲”等字的婉轉線條中透露出文人的內斂蘊藉,正是他“將強烈情感包容于深沉之中”的美學實踐。玉版載春秋,乃報章與文脈的時空對話。
因此,這副對聯(lián)書法作品,整體呈現(xiàn)出傳統(tǒng)書法的韻味與美感:從字體來看,行書筆畫靈動流暢,兼具楷書的規(guī)整與草書的率意,線條粗細變化自然,如“沙”“源”等字,筆畫的提按使線條富有節(jié)奏感,展現(xiàn)出書寫者對筆鋒的良好把控;在結字上,講究疏密、欹正之變,像“昭”“無”等字,結構安排巧妙,空間分布合理,既符合行書的結體規(guī)律,又有獨特的匠心,讓單個字富有姿態(tài);在章法方面,豎幅布局簡潔規(guī)整,字與字、行與行之間呼應協(xié)調,落款與正文相得益彰,補充了作品背景信息,增添文化內涵,整體氣息連貫統(tǒng)一;從墨色上觀之,雖看似濃淡變化不極致,但沉穩(wěn)的墨韻貼合行書風格,讓文字在紙面上呈現(xiàn)出古樸質感,彰顯出書寫者的書法功底與對傳統(tǒng)書法美學的理解,極具藝術價值,可感受到傳統(tǒng)書法藝術的魅力與傳承。丁謙此聯(lián),恰為《周口日報》的文化身份作出精妙注解。所謂“汗青有序”,直指報業(yè)承載歷史的使命。從竹簡到新聞紙,記錄始終是文明傳承的命脈?!吨芸谌請蟆啡遢d筆耕不輟,恰似當代史官以鉛字續(xù)寫《陳州志》——脫貧攻堅的戰(zhàn)役、臨港新城的崛起、農業(yè)強市的蛻變、轉型升級的奮進,皆在字里行間化作新時代的“陳州七臺詠”?!坝癜鏌o聲”四字,更道盡報人的精神境界。雖無弦管鐘磬之聲,但油墨清香中自有千鈞之力。這份沉默的堅守,與孔子厄于陳蔡仍弦歌不輟的風骨一脈相承,亦與丁謙在書法中追求的“寧靜、淡泊、質樸、平和之境”遙相呼應。當報紙在數(shù)字浪潮中堅守初心,其本身已成為一首對文化根脈的無聲禮贊。墨潤新周口,傳統(tǒng)滋養(yǎng)的當代氣象。此聯(lián)引發(fā)的如潮好評,絕非偶然。
周口這片古老土地,正經(jīng)歷傳統(tǒng)與現(xiàn)代的壯麗交融:經(jīng)濟上,沙潁河復航工程激活“黃金水道”,周口中心港千帆競發(fā),再現(xiàn)“驛路策雄騅”的商埠繁華;文化上,太昊陵祭典、淮陽非遺展演讓“陳州韻古”煥發(fā)新生,伏羲文化旅游節(jié)吸引四海華人尋根問祖;城市品格中,從“舍與得”的辯證智慧(丁謙曾以九種寫法書“舍”“得”闡發(fā)此理),到“拂衣吾欲臥滄洲”的淡泊襟懷,周口人特有的豁達包容,正轉化為招商引資的軟實力。丁謙的翰墨,恰在此時為家鄉(xiāng)奉上深情祝福。這副楹聯(lián)懸掛于報社會堂,已然超越裝飾之用——它是沙潁河奔騰不息的圖騰,是陳州大地深沉有力的心跳,更是當代周口人文化自信的宣言。墨魂長映沙潁月,當丁謙先生展卷揮毫,沙潁河的波光在硯臺中蕩漾,弦歌臺的松風在筆尖下流轉。三十五載報章春秋,被濃縮于這副“鼎力之作”:右聯(lián)“沙潁源長”如大河東去,筆勢雄渾若崩云;左聯(lián)“陳州韻古”似老柏盤空,墨韻蒼茫含清響。從伏羲畫卦的玄思到臨港新城的燈火,從孔子弦歌的執(zhí)著到全媒體時代的堅守,千年文脈在此貫通。此聯(lián)之妙,在于它既是用歐陽詢文字的筋骨、“二王”書法的氣韻,寫給當代周口的深情尺素;亦是以玉版為帆、翰墨為槳,駛向未來的文化之舟。當讀者靜觀墨跡,或許能聽見沙潁河與印刷機的和鳴,看見先圣目光與記者筆尖的交匯——這便是丁謙贈予家鄉(xiāng)最珍貴的禮物:在流動的時光中,打撈永恒的瑰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