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張旭
城市街頭,一條條明黃色的盲道,本應是視障人士通往獨立生活的安全通道。然而現(xiàn)實中,隨意停放的電動車、共享單車,甚至小商販的攤點,常常截斷這條特殊路徑,讓專屬于視障人士的通道變得障礙重重。這無聲的景象,拋出一個尖銳的拷問:盲道何以淪為 “忙道”?
盲道被侵占,既是公共空間管理的失察,更是對特殊群體出行權的漠視與剝奪。盲道是視障人士感知世界的 “眼睛”,一旦被堵,他們便寸步難行,被迫退回封閉的角落。這種剝奪,是城市文明進程中難以忽視的傷痕——當我們?yōu)楦邩橇至ⅰ④囁R龍自豪時,卻讓特殊群體在文明的縫隙中艱難穿行。對盲道的默許占用,不僅漠視了視障人士的平等權利,更拖慢了社會文明前行的腳步。
管理缺位、巡查不力,使侵占行為肆無忌憚。而鋪設不連貫、設計不合理、走向隨意彎折等問題則讓盲道淪為象征性的標識,從一開始就失去了實用價值。
盲道的暢通度,丈量著一座城市的真實溫度與良心。改變現(xiàn)狀,既需要管理部門主動“亮劍”,以常態(tài)化執(zhí)法讓侵占者付出代價,更要升級無障礙設施,用科學規(guī)劃與精細維護確保盲道 “能用、好用”。但最關鍵的,是喚醒全社會對盲道價值的集體認知——它從來不是普通地磚的組合,而是文明社會不可退讓的權利基石。
當導盲杖能安全劃過城市的每一條脈絡,當無障礙出行從口號變?yōu)楝F(xiàn)實,城市的溫度才真正可觸可感。②19